关键词: 偶氮染料,染料

偶氮染料的致癌问题

作者: 小晓    日期: 2021-08-30    点击量:     文字大小:      
偶氮染料的致癌问题

偶氮染料
 
近日,一则关于“央视曝光部分致癌染料超标袜子”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央视媒体报道,江苏近期抽检95批次袜子,发现16批次不合格,其中部分为电商或直播平台销售的袜子。在这些产品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存在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部分袜子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高达71毫克/千克,根据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得超过20毫克/千克。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是什么?
其实,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主要是指能致癌、合成芳香胺的染料,即“禁用偶氮染料”。要知道,可分解芳香胺的毒性和致癌性远高于甲醛,在特定条件下,会分解产生20多种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人体长期接触这种致癌物,其有害成分会被皮肤吸收,并逐渐在人体内扩散,从而引起病变,诱发恶性肿瘤。此外,这种致癌物还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可分解的芳香胺,能通过洗涤去除吗?
与溶于水的甲醛相比,可分解芳香胺不仅不溶于水,而且无色无味,很难从外观上辨别,只能通过技术检测发现,并且无法排除。另外,如果袜子上染了可分解的芳香胺,在使用过程中很难洗掉,在穿着过程中,染料中的致癌物会通过皮肤、呼吸道,再通过味觉进入人体,富集后可能致癌。
 
偶氮染料发展史
早在1834年,通过氢氧化钾与硝基苯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偶氮苯,而偶氮染料是在1858年以后生产和使用的,通过重氮化反应制备出偶氮染料。1863年,第一种商用偶氮染料俾斯麦棕问世后,开始了偶氮染料的工业化生产。1884年,刚果红的合成可以说是偶氮染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首先,刚果红作为一种染料,无需添加催化剂,因此印染过程大大简化。其次,这类偶氮染料可以通过其不同的结构得到不同的颜色。并且它的合成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染色性能更加优越。因此,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也常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产品的着色。
 
偶氮染料致癌作用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吉田发现溶剂黄会导致小鼠肝细胞癌,人们认识到偶氮染料及其中间体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事实上,在1905年,德国卫生当局证实了染料品红、金胺和萘胺中的一些芳香胺的致癌作用。随着染料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因染料化学工业引起的膀胱癌已超过3000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大染料制造商自发签署协议,停止在市场上销售联苯胺和以联苯胺为基础的偶氮染料。1958年,德国政府成立了MAK(工作场所中威胁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委员会,此后每年发布一份MAK表格。
 
根据对人体致癌性的不同,MAK表分为三个不同级别,MAK(Ⅲ)AL:根据经验,这类物质可引起人类恶性肿瘤。MAK(Ⅲ)A2:到目前为止,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些物质会导致癌症,但这些证据是通过模拟人类工作场所条件的动物实验获得的。MAK(Ⅲ)A3:怀疑其潜在致癌倾向较大,有待进一步调查,指出这些致癌芳香胺合成的偶氮染料容易在人体肠道细菌和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发生偶氮还原裂解,再次释放出致癌芳香胺,从而产生致癌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合成染料大多(约60%)是基于偶氮化学的,致癌性问题是一些偶氮染料中可还原的芳香胺,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试验,对人体或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纺织品上的偶氮染料在与皮肤的长期接触中,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尤其是色牢度较差时,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体皮肤上。通过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在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下发生分解和还原,一些致癌的胺类化合物被释放出来。这些芳香胺被人体皮肤吸收后,通过体内代谢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变化,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敏性。
 
产品列表
金牌供应商 品质保障

上海精颜化工有限公司

电话:400 006 1223

地址:江苏昆山绿地大道1555号1栋A座9F(中科创新广场)

E-mail:513801254@qq.com